中国特色外语教育

  • 试论外语教育能力建设

    李宇明;

    国家外语能力是国家利用外语解决国内外相关事务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语种能力和外语述说能力。外语教育是国家外语能力形成的基础,“外语+专业”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形成国家外语能力的基本途径。实施“外语+专业”教育,教师需要更新单纯教授外语技能的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外语述说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应避免外语与专业“大拼盘”或“两张皮”的现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和教研组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外语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外语与专业由加合到融合,需要实践和时间,更需要宏观层面的外语教育规划。做好外语教育规划,需要全面了解外语学习及其发展趋势,优化外语教育政策和体制机制,改善外语教育资源供给。外语教育规划的效用落到实处,还需要外语教育学的理论指导。在规模宏大的中国外语教育实践中,亟须研究中国人的外语学习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路径,建立切合中国外语教育实际的外语教育学,并以此来指导外语教育,培养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所需要的、适应语言智能时代的外语人才。

    2025年03期 v.57 32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8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语言研究

  • 英汉话语延伸现象对比研究

    姚双云;瞿如婷;

    话语延伸作为话轮交替机制中的话轮后续手段,其主要功能是让说话人在可能的话轮转换位置上继续保持发言权。该现象在交际互动中具有跨语言普遍性。本文通过对英语与汉语话语延伸现象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语言的话语延伸类型大致相同,但各类型的涵盖范围和使用频率迥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属于“左中心语”而汉语属于“右中心语”,同时汉语口语还具备特有的“可断可连”的结构形式特点。基于汉语的相关事实,本文对话语延伸现象的跨语言对比框架作了进一步完善。

    2025年03期 v.57 336-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语言有机符号系统观探讨

    何伟;

    通过回顾19世纪和21世纪的语言有机观研究,以及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复杂性科学思想对语言本质研究的影响,本文强调语言兼具生物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观点,丰富了对语言作为一个有机符号系统的内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有机观下的语言总体描写原则,即有机范畴化原则:具体到形式层的描写,为有机结构准则、有机级阶准则等;具体到语义层的描写,为有机类型准则等。有机范畴化原则在语言描写中能够昭示语言规律的多样性。

    2025年03期 v.57 35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英语词法构式内嵌能产性计量研究——基于齐普夫定律的拟合

    詹宏伟;

    判断一个假拟的构式能否确立,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在以往的研究中,依据有的来自内省式的语义辨析,有的来自语料和量化数据。这些依据的共同逻辑是:一个确立的构式具有自身的句法语义独特性。本文探讨如何把内嵌能产性作为词法构式确立的依据,通过分析某构词过程在假拟的词法构式内部和外部的能产性,对比两者有无差别;如果有差别,就可以确立该词法构式。本文以英语中假拟的词法构式[N_1+N_2-ed]为例,从COHA语料库中提取每个词族的词频分布表,运用R语言的工具包{zipfR}建构齐普夫分布模型,用外推法测算复合词“N_1+N_2”的能产性指标,通过比较发现“N_1+N_2”的能产性在[N_1+N_2-ed]构式内与构式外有显著差别,从而断定[N_1+N_2-ed]词法构式的确立。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对词法能产性和构式形态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2025年03期 v.57 363-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内嵌含义未解难题:基于语法–语用互动的新解

    薛兵;

    内嵌含义对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受到学界广泛热议。与早期语法或语用单一视角的解释相比,近期关于内嵌含义的语法-语用互动统合解释方案呈现出明显优势,但仍未彻底解决内嵌含义难题。本研究构建基于语法-语用互动的构式话语意义分析模型,并据此提出内嵌含义阐释新方案:关于其生成机制,通过对经典格赖斯模式进行宽松化处理,将会话含义的触发单位从句子层面的所言调整为不同层级的话语,即可解释内嵌含义的生成过程;关于其识解机制,内嵌含义构成所在层级构式话语意义的一部分,是不确定性话语意义与语用推论相互作用的结果。

    2025年03期 v.57 376-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关于汉语“意合”问题的理论思考

    张黎;张闻;

    本文是对金立鑫(2024)的学术回应。我们认为,不同语言句法形态的形成都有其理据,有其语义基础,而这种语义基础的核心就是具有普适性的意合机制。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语义理据可以存在差异,这表现为语言认知类型学所决定的各种语言在句法上的多样性。可以说,意合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机制,但在句法表达上,人类语言又会呈现出多样性。对于汉语来说,“一音一义”原则是汉语意合机制的句法基础。

    2025年03期 v.57 388-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外语教育

  • 中国学习者英语塞音对立与擦音对立习得不对称性研究

    李芳芳;李兵;

    本研究在基于特征的二语音段对立习得理论框架下,采用理解任务和产出任务,从音系和语音两个层面考察了30名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清浊塞音对立和清浊擦音对立的习得。研究发现,[浊音性]特征的习得在塞音与擦音上呈现不对称,学习者能建立基于浊音性的清浊擦音对立,却难以建立基于浊音性的清浊塞音对立。本文认为,这种习得不对称与汉语一语的对立特征的负迁移有关:一语塞音的[送气性]特征迁移到中介语里,阻碍了新特征[浊音性]的习得,而一语擦音里不存在阻碍新特征习得的特征,因此浊塞音比浊擦音更难习得。本研究表明,新特征在二语音系习得中是可及的,这与“新特征可及”假设的预测一致;然而,学习者能否习得新特征,不仅取决于该特征在一语中的音系地位,还与学习者能否抑制一语特征的负迁移有关。

    2025年03期 v.57 400-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特征对比视角下的二语时体习得研究

    杜青;傅玉;

    本研究基于英汉时体特征的差异,采用可接受性测试和理解测试,考察中、高语言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时体特征的路径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水平学习者能够区分时与体特征,但无法使用时制形态来限制说话时间与参照时间的关系;2)学习者对时体特征的习得遵循“映射-重组”的双阶段模式;3)高水平学习者能够重组母语中通过语境表达的时制特征,但语境词素映射会增加特征重组的难度。本研究为优化特征重组假说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二语时体习得研究具有理论及实践启示。

    2025年03期 v.57 414-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认知控制的不同成分对二语写作表现的影响

    谢枝龙;王玮;

    本研究调查认知控制的不同成分(工作记忆容量、工作记忆更新、抑制、心智转换)对二语写作表现的影响。60名汉英双语者完成4项认知控制任务和1项议论文写作任务。通过比较不同的认知控制成分对二语写作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工作记忆容量组的写作得分高于低工作记忆容量组;高心智转换组的写作得分高于低心智转换组,但其作文的句法复杂性较低。然而,在工作记忆更新和抑制能力方面,二语写作表现未出现组间差异。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再次验证了工作记忆容量和心智转换对二语写作表现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写作的复杂认知机制,为二语习得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57 427-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人工智能辅助在线口语互动测评任务的参与度研究

    王华;张雅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在线口语互动测评的变革,但目前关于考生参与技术媒介语言测评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本文从任务参与的角度深入探讨AI辅助的在线口语互动测评。通过对考生口语互动语料的会话分析和对访谈数据的主题分析,本文揭示了考生参与在线口语互动任务的特点,并对影响在线互动任务参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认知和主体参与是技术媒介测评中任务参与特征的主要维度,影响学生参与在线互动测评任务的主要因素有任务难度和类型、反馈准确性和及时性、系统稳定性和智能性。本研究期望为技术辅助的参与理论和口语测评的发展提供启示。

    2025年03期 v.57 439-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翻译研究

  • 日汉交替传译过程中的语篇结构构建机制

    王金芝;李运博;费晓东;

    本文探讨工作记忆和口译笔记对高水平日语学习者在日汉交替传译过程中构建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交替传译的语篇结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1)在源语理解阶段,工作记忆容量对源语宏观结构的构建具有促进效应,而记笔记对其无显著影响;2)在译语产出阶段,工作记忆容量对译语微观结构的构建具有促进效应,而读笔记则对其有抑制效应;3)高水平日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饱和问题或认知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主要发生在译语产出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源语语篇宏观结构的构建是交替传译产出的基础,口译初学者基于笔记检索源语宏观结构会增加译语产出阶段的认知负荷,从而降低口译质量。

    2025年03期 v.57 450-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计算机辅助同声传译系统的设计、开发与验证

    刘济超;?mer Sahin Ganiyusufoglu;许文胜;

    计算机辅助同声传译工具有望支持和促进译员工作,提升同传质量。本研究通过面向职业译员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实验,设计、开发并验证了机辅同传系统InterpretSIMPLE。该系统针对同传的工作特征,对界面和操作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基于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了源语文本和难点翻译的自动显示。研究发现,该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职业译员的翻译质量,改善任务体验,但语音转文字过程中的识别延迟以及长句、难句的显示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2025年03期 v.57 46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书刊评介

  • 《语言循环圈:历史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与更新现象》评介

    黄瑞玲;盛益民;

    <正>Elly van Gelderen. 2024. The Linguistic Cycle:Economy and Renewal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New York:Routledge. XVII+255pp.1.引言《语言循环圈:历史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与更新现象》是循环圈现象研究专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van Gelderen教授的最新力作。该书对语言演变的循环圈作出明确定义,同时引入多种前沿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以丰富的语言实例讨论不同循环圈现象的启动原因、演变机制以及循环圈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对相关现象作了全面的介绍。

    2025年03期 v.57 47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第十届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通知

    <正>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正是我国外语学刊对总书记指示的积极践行。会议秉持“开门办刊,学术相助,打造平台,牵手西部”的宗旨,创办十余年来先后支援了吉首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及其所在省市的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实际行动响应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25年03期 v.57 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