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淑美;施春宏;
中动构式的形义关系十分特殊,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出多源性和多能性特征。英语中动构式源自非宾格结构,法语中动构式源于自反结构,汉语中动构式源自话题结构,承继关系的多源性带来了中动构式的漂移性;多能性体现在句法构造、语义类型及语义关联的多种可能路径,尽管受语言系统和用法模式的制约,仍呈现出特定的时空性。多源性的汇流式发展和多能性的分流式扩散时常交织融合,共同推动着中动构式的演变进程。鉴于此,本文一方面逐步抓取不同语言的中动特征,通过概括机制和向上聚大类的汇流路径,构建出内涵一致且形义特征具有整合性的超级中动构式,确立类型学意义的中动共性;另一方面,通过逐层还原的逆概括机制和向下分小类的分流路径,建立特定语言的中动构式网络,从而说明其形态、句法分布及变异范围。本文基于用法模型将这两部分整合起来,构建中动构式的类型学系统,为构式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7 48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徐贝贝;袁梦溪;
意义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一直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对新兴的概念,在言成分和非在言成分根植于这一历史悠久的关于意义的讨论,并开创性地从会话结构角度区分了各种意义对会话的贡献度。在言成分为会话进程中说话者主要表达的意义,而非在言成分则是附带表达的意义。对这两个成分进行准确的定义和辨析是深刻理解各种意义概念在会话中所起作用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这两个成分的定义及区分两者的测试方法,然后解释这些测试方法背后的理据,同时讨论它们在汉语中的适用性。最后,本文重点探讨蕴含、焦点义和级差含义等语言学领域常见意义概念的在言性和非在言性,以期理清话语中主要信息和附带信息在自然语言中所采用的形式,进一步揭示语言意义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5年04期 v.57 497-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陈川洪;文旭;
概念隐喻的多层级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对于隐喻的认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汉语“火”与英语FIRE在不同概念层级的隐喻,并从文化认知的角度阐释其共性和差异性,旨在挖掘隐喻的多层级性特点,探究不同文化认知因素对隐喻共性和差异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汉语“火”与英语FIRE隐喻都具有多层级性,且存在相似性,这是由于人类相似的感觉-运动系统形成了对“火”相似的具身认知。此外,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等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同语言族群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认知,从而使得“火”与FIRE的不同概念层级隐喻呈现差异性。
2025年04期 v.57 51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张薇;
本文基于刻意隐喻理论,以央视新闻哔哩哔哩账号上的科普视频《病毒与免疫系统的战争》为例,探讨政务新媒体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共卫生科普。研究通过梳理此类话语的认知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化特色,阐释刻意隐喻的劝说功能,主要发现有三:1)“皮肤城墙”“伪装突破严密防线”等表层文本激活了城池、战争、通信、机械等源域,将其投射到人类机体防御的情境中;2)战争隐喻、城池隐喻等刻意隐喻的使用创设了集体主义情境,契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提升群体行动的驱动力;3)上述刻意隐喻实现了信誉诉求、情感诉求和逻辑诉求的有机统一。
2025年04期 v.57 523-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周流溪;
本文概述作者恩师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语言学和人文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记述了他的高尚品行和报国之志,追忆他对弟子的悉心指导和关怀,表达作者对恩师的崇敬和感念以及传承师道、为国争光的决心。
2025年04期 v.57 535-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