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

  • 生成语法框架下汉语研究的争议性问题及出路

    伍雅清;李蔷薇;

    自20世纪70年代末生成语法被介绍到中国以来,汉语的生成语法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现阶段在大语言模型对生成语法本体论带来冲击的情况下,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争议性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包括一直存在的理论适配性和语料处理的方法论争议,另一方面包括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句法饱和现象以及广义句法接口的语料带来的新的研究问题。在梳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介述三种研究路径——形式生成类型学、新描写主义和句法制图理论,旨在更好地推动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研究。

    2025年05期 v.57 642-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依存距离、方向和层级的相互作用——92种语言句法依存树库的计量研究

    丛进;刘海涛;

    对句法依存关系,尤其是依存距离、方向和层级的计量分析,已成为语言学诸多领域的一种研究范式。然而,目前对三者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覆盖92种语言的句法依存树库,在控制句长的前提下分析了依存距离、方向和层级的关系,以及依存距离和方向如何随依存层级而变化。研究发现,支配词后置偏好更倾向于加长依存距离,依存层级的增加有助于缩短依存距离,但依存层级数受制于依存方向的整体偏好。平均依存距离随着依存层级的降低不断缩短。高层级更多地决定着依存距离的语际差异,低层级对依存距离最小化趋势的贡献更大。依存方向偏好的跨层级变化整体平稳,但个别SOV语言的依存方向偏好呈现跨层级突变,易导致更长的依存距离。本研究提升了句法依存结构计量分析的精细度,深化了对句法依存结构系统的普遍规律和语际差异的认识。

    2025年05期 v.57 65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下英汉条件构式的情态对比研究

    唐燕玲;陈湘琼;

    条件构式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与其他句式相比,条件构式中常常出现更多的情态,但是现有研究对跨语言条件构式的情态对比分析仍有不足。本文基于基线/阐释理论,结合大型语料库探究情态在英汉条件构式中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1)英汉条件构式中主句比从句出现更多的情态,而且主句偏好中值情态,从句多用低值情态;2)英语条件构式的情态分布差异更显著,汉语则更趋于平衡;3)在两种语言中,情态都参与违实义的构建,但英语违实义表达更依赖情态。这些发现说明两种语言在初级阐释操作上趋同,但在高级阐释操作上存在差别。本文为跨语言条件构式中的情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及实证依据。

    2025年05期 v.57 669-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汉语处所存在句动词的统一分析

    郭洁;顾阳;

    本文从句法-词汇语义界面视角,提出对汉语处所存在句中动词的统一分析方案:句中动词为二元处所动词,其语义模板为“处所+有+某人/某物”,论元结构为<处所,客体>。具体而言,语义模板中的“有”是一个表示存在、但不含存在方式的轻动词,该动词可由姿势动词来实现,或由二元或三元的及物动词经过形态-句法的“去致使化”而衍生的二元处所动词来实现,这些动词均带有“方式”语义素,表示不同方式的“有”。基于此词汇语义而生成的动词更好地阐释了此类动词在处所存在句中的表现以及处所存在句所表达的语言事实:处所存在句并非陈述任何实体的出现/消失或事件的发生,它所陈述的是一个状态,表达一个呈现于眼前的单一场景,即“某处有(或以不同方式有)某人/某物”。

    2025年05期 v.57 682-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外语教育

  • 外语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战略框架、挑战及应对策略

    文秋芳;

    为充分发挥外语教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中的战略作用,本文提出层级式的“外语教育金字塔框架”。在此框架中,国家外语能力位于下层,国际话语能力位于中层,全球治理能力位于顶层;数智技术作为底座,是外语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赋能工具,支撑以上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国家外语能力存在语种结构失衡、人才素质与国家战略脱节等问题;国际话语能力面临跨语言转换挑战和国际话语建设的障碍;全球治理能力面临的主要瓶颈则在于国际组织战略人才储备不足和全球治理方案设计能力薄弱。面对这些挑战,本文系统构建了从国家外语能力提升到国际话语能力突破,再到全球治理能力拓展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并融入数智技术元素,以充分发挥外语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2025年05期 v.57 696-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0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关键土著语言通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建构

    周茂杰;王雪梅;

    关键土著语言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多语种人才的路径之一。课程质量评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基于对参与关键土著语言通识课程的20位师生的访谈,以及对9所高校的105位教师和1422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从评估指标、评估方式等维度剖析了通识课程质量评估现状,进而参考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外层、宏观和历时系统等维度构建了关键土著语言通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以期为相关质量评估的实施提供一定借鉴。

    2025年05期 v.57 709-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新时代高质量多元化基础外语教育体系构建:内涵、需求与路径

    韩江华;

    高质量多元化的基础外语教育体系必须全面坚持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回应和解决“我国当前外语教育语种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一核心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持续性的全要素投入,拓展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语种,提升教育质量,构建高质量多元化基础外语教育体系。构建路径主要包括:树立“多元外语教育观”,坚持“分层、分区、分阶段”建设的路径导向;构建涵盖人才储备、教材资源建设、科研支撑、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支撑要素的基础外语教育生态保障。

    2025年05期 v.57 72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图–词干扰范式下续作在高中英语学习者情绪词加工中的作用研究

    张素敏;闫东雪;

    本文运用三个图-词干扰范式实验探究续作对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情绪词加工的影响。实验一发现,续写组、续译组与对照组对图片情绪效价的判断反应时无显著差异,但在英语干扰下的反应时长于汉语干扰,差异接近显著水平。实验二表明,两个续作组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三个组在汉语干扰下的反应时均长于英语干扰,差异接近显著水平;图-词效价一致时的反应时短于不一致时,消极词、中性词干扰下三个组对消极图片反应更快。实验三显示,两个续作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照组,且续译组最短;对照组在积极词、中性词语音干扰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词语音干扰。实验结果证实续作能增强学习者的情绪调控能力,促进其二语情绪词自动加工,且在复杂任务中的作用更显著,续译的作用大于续写,听觉模态下的作用大于视觉模态。

    2025年05期 v.57 732-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翻译研究

  • 汉英同声传译中的预测:基于自然语料的分析

    符荣波;谭嘉琦;

    本文基于大样本自然语料,对汉英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现象进行系统探究,主要围绕预测的效果和成因两方面展开分析。从效果层面看:1)与印欧语系语言间同传相比,汉英同传中的预测频率偏低,且错误率较高;2)译员在汉英同传中预测最多的词类为名词,其次是印欧语系语言间同传中最为常见的动词,且前者在数量上明显高于后者。从成因层面看,搭配、句法和言外知识类信号源为译员实施预测提供关键线索,对预测的目标词类及其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认为,汉英同传中预测的上述特点与汉英之间的语言结构差异密不可分。本文的发现既为进一步考察汉英同传中的预测现象提供了实证基础,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结构差异对口译策略的影响。

    2025年05期 v.57 745-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英汉口译员汉语句法编码起始点的眼动研究

    郑有耀;卢植;

    本研究采用自定阅速视译眼动实验范式考察英汉口译员译出汉语的句法编码起始点,探讨源语(英语)依存距离和句法标记隐现对译语(汉语)句法编码起始点的影响。研究发现:1)源语句法结构框架信息具有被优先提取加工的优势,语法功能层级效应显著,译员的汉语句法编码起始点为功能加工;2)源语依存距离对译员汉语句法编码起始点的影响表现为当依存距离较短时,起始于功能加工的倾向较大,译员的汉语句法编码起始点与源语句法结构框架信息的可及度有关;3)源语句法标记that的隐现不影响译员对汉语句法编码起始点的选择,这可能与口译加工阶段的时间进程有关。本研究从“句法弹性”、口译产出过程特性及句子产出中的句法复杂度效应等角度解释了上述发现。

    2025年05期 v.57 758-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新时代专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 中国文化外译溯迹瞻途:译介图景、传播机制与域外接受

    张旭;孙艳;

    文化外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核心手段,现有研究对其发展路径及趋势的系统解读仍不充分。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历史分期和演进特征,借此展现译介全景;探究译作及译者群体,用以探讨外译主体及文本择取;审视翻译赞助体系及传播形态,以便解析外译驱动模式和多元格局;并结合国外接受度研究和世界翻译态势,探索提升译介效能、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完善路径,为中国文化外译理论探索和实践革新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57 77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道德经》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嬗变与多译本比较

    张嘉伟;

    本研究聚焦《道德经》在德语国家的翻译史,系统梳理了不同时期的主要译本及其译者特点。研究发现,《道德经》的德语译介经历了肇始、初步发展、多元化和考据革新四个演变阶段。这些译本彰显了《道德经》强大的思想生命力,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不断被重释与再创造,成为连接东西方精神对话的重要桥梁。本研究有助于理解《道德经》如何通过翻译实践在德语世界实现思想传播与文化重构。

    2025年05期 v.57 784-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书刊评介

  • 《动机语用理论》评介

    刘风光;张黎;

    <正>Rong Chen. 2022. Toward a Motivation Model of Pragmatic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xvii + 352pp.当今的语用学领域呈现重实践轻理论、重差异轻相似的研究趋势,并且多数学者批判以Brown&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为代表的经典理论仅适用于西方语言文化。国际著名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学者陈融教授在其新著《动机语用理论》中对这一趋势和批判提出了新的语言哲学思考。

    2025年05期 v.57 796-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本刊稿约

    <正>一、本刊热切期待以下各类稿件:1.对语言学各领域、各交叉语言学科、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史的原创性研究和独具见解的评述;2.对各国语言所做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某一维度或多维度研究,以及与中国语言的比较或对比研究;3.关于外语教育教学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验和调查报告,以及对中外外语教育政策、观念、历史的考察和分析等真问题的研究;4.对翻译理论、实践和方法以及翻译史等的独到考察和分析;5.对域外文化摄入和中华文化走出的双向探讨,以及对中外思想文化的比较或对比的独特研究;6.与上述内容有关的新书评介、札记、访谈、报道等。

    2025年05期 v.57 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