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

  • 面向类型学的中动构式的多源性和多能性研究

    蔡淑美;施春宏;

    中动构式的形义关系十分特殊,在不同语言中表现出多源性和多能性特征。英语中动构式源自非宾格结构,法语中动构式源于自反结构,汉语中动构式源自话题结构,承继关系的多源性带来了中动构式的漂移性;多能性体现在句法构造、语义类型及语义关联的多种可能路径,尽管受语言系统和用法模式的制约,仍呈现出特定的时空性。多源性的汇流式发展和多能性的分流式扩散时常交织融合,共同推动着中动构式的演变进程。鉴于此,本文一方面逐步抓取不同语言的中动特征,通过概括机制和向上聚大类的汇流路径,构建出内涵一致且形义特征具有整合性的超级中动构式,确立类型学意义的中动共性;另一方面,通过逐层还原的逆概括机制和向下分小类的分流路径,建立特定语言的中动构式网络,从而说明其形态、句法分布及变异范围。本文基于用法模型将这两部分整合起来,构建中动构式的类型学系统,为构式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7 48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在言成分与非在言成分之辨析及其在意义研究中的应用

    徐贝贝;袁梦溪;

    意义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一直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作为一对新兴的概念,在言成分和非在言成分根植于这一历史悠久的关于意义的讨论,并开创性地从会话结构角度区分了各种意义对会话的贡献度。在言成分为会话进程中说话者主要表达的意义,而非在言成分则是附带表达的意义。对这两个成分进行准确的定义和辨析是深刻理解各种意义概念在会话中所起作用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这两个成分的定义及区分两者的测试方法,然后解释这些测试方法背后的理据,同时讨论它们在汉语中的适用性。最后,本文重点探讨蕴含、焦点义和级差含义等语言学领域常见意义概念的在言性和非在言性,以期理清话语中主要信息和附带信息在自然语言中所采用的形式,进一步揭示语言意义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5年04期 v.57 497-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概念隐喻的多层级性及其文化认知理据——以汉英语中“火/FIRE”隐喻为例

    陈川洪;文旭;

    概念隐喻的多层级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对于隐喻的认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汉语“火”与英语FIRE在不同概念层级的隐喻,并从文化认知的角度阐释其共性和差异性,旨在挖掘隐喻的多层级性特点,探究不同文化认知因素对隐喻共性和差异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汉语“火”与英语FIRE隐喻都具有多层级性,且存在相似性,这是由于人类相似的感觉-运动系统形成了对“火”相似的具身认知。此外,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等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同语言族群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认知,从而使得“火”与FIRE的不同概念层级隐喻呈现差异性。

    2025年04期 v.57 51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公共卫生科普话语中刻意隐喻的劝说功能研究

    张薇;

    本文基于刻意隐喻理论,以央视新闻哔哩哔哩账号上的科普视频《病毒与免疫系统的战争》为例,探讨政务新媒体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共卫生科普。研究通过梳理此类话语的认知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化特色,阐释刻意隐喻的劝说功能,主要发现有三:1)“皮肤城墙”“伪装突破严密防线”等表层文本激活了城池、战争、通信、机械等源域,将其投射到人类机体防御的情境中;2)战争隐喻、城池隐喻等刻意隐喻的使用创设了集体主义情境,契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提升群体行动的驱动力;3)上述刻意隐喻实现了信誉诉求、情感诉求和逻辑诉求的有机统一。

    2025年04期 v.57 523-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追怀吕叔湘先师

    周流溪;

    本文概述作者恩师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语言学和人文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记述了他的高尚品行和报国之志,追忆他对弟子的悉心指导和关怀,表达作者对恩师的崇敬和感念以及传承师道、为国争光的决心。

    2025年04期 v.57 535-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外语教育

  • 情绪效价和二语水平对自然阅读情境中情绪负载词加工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汤恩泽;丁红卫;樊心然;

    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察情绪效价和二语水平如何影响双语者在自然阅读情境中对二语情绪负载词的加工。结果显示:1)二语积极负载词的加工机制与中性词相似,而消极负载词在早期和晚期加工阶段的阅读时间均显著长于中性词;2)与低水平双语者相比,高水平双语者加工二语积极负载词更有优势,尤其是在晚期加工阶段,但二者加工二语消极负载词的速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情绪负载词的情绪信息未能在二语阅读中单独诱发情绪促进效应,消极情绪信息增加了自然阅读情境中二语加工的认知负荷,情绪效价和二语水平交互影响二语情绪负载词的加工。

    2025年04期 v.57 546-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动词形态及其规则性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动名搭配加工的影响

    方南;陈卓;阚哲华;

    本研究采用启动式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动词形态及其规则性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动名搭配加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于包含规则动词的动名搭配,其原形形态比过去式引发的启动效应更强,表现出更高的表征强度;2)对于包含不规则动词的动名搭配,其过去式形态的启动效应强于原形;3)搭配启动量呈现出“不规则动词过去式>规则动词原形>规则动词过去式>不规则动词原形”的趋势。结果表明,在控制搭配频率条件下,动词形态及其规则性仍会影响英语动名搭配的心理表征强度。本研究拓展了动词形态特征与动名搭配加工的关系研究,并为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025年04期 v.57 559-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英语二语口语动态系统的复杂机制研究——基于词汇与句法耦合发展模型

    安颖;

    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框架,首次运用实验和模型互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中阶英语学习者口语系统在960个历时观测点上为期两年的考察,构建口语词汇与句法耦合发展模型,探究口语系统的复杂运作机制。研究发现:二语口语系统存在1)三种动态关系类型,即不对称相关(词汇多样性与句法多样性/复杂性)、对称相关(词汇复杂性与句法多样性)和不相关(词汇复杂性与句法复杂性);2)三种复杂关系模式,即强联动(不同维度之间)、弱联动(词汇多样性与句法多样性)和无联动(词汇复杂性与句法复杂性)。研究结果证实了耦合发展模型在二语口语研究中的适切性,并对其预测效力进行了精准定位。本研究从更高维的关系层面深度阐释了二语口语动态系统的复杂性,为促进二语口语能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标准和参考数据。

    2025年04期 v.57 57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下的二语写作语言特征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怡;

    本文系统梳理过去二三十年来国内外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的二语写作语言特征研究。文献回顾显示,各类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学习者语料库上的应用,不仅揭示了任务、体裁、话题等中介因素下的词汇复杂度、句法复杂度、语篇衔接等多维度语言特征与二语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也为理解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文章还概括了最近几年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包括语言特征指标的拓展以及机器学习的深入运用。文章最后提出未来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两个重点方向,即理论框架的突破和技术范式的更新。

    2025年04期 v.57 584-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翻译研究

  • 生成式AI驱动的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接受效果研究

    赵朝永;李实;

    数字阅读和实时反馈的茁发促成了翻译接受链条的融通,并构筑起翻译接受研究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生成式AI的迭代升级为探究读者情感脉动及译作接受度提供了技术支持。本研究以生成式AI为驱动,辅以结构主题模型,对7部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本的在线评论数据展开细粒度挖掘,并依据魅力质量理论厘析英语读者的需求属性及改进优先级。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本的读者需求涵括实用功效层、文本层及文化层,共涉及9项核心指征。因而,基于对中国古典小说英译接受效果的现实判断,以读者需求优先取向作出前瞻进而裨补阙遗,有助于促进中国古典小说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和变革式创新。

    2025年04期 v.57 596-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翻译汉语复杂度的多因素分析——基于依存距离与信息熵的对比

    郭镇;刘鼎甲;

    简化假说指翻译文本所呈现的简单化倾向,但现有研究多聚焦英-汉语对的考察,难以揭示源语语言类型对翻译汉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建立了包含新闻、政治、法律等六种文体,涵盖英-汉、日-汉翻译子库及原创汉语类比库的复合语料库,通过对依存距离和信息熵双维度指标的考察,揭示语对、文体与简化倾向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翻译汉语在粗颗粒度依存距离指标上整体简化,但在细颗粒度指标上却反向繁化;2)单词熵指标呈现跨文体波动特征,而词性熵则保持稳定繁化趋势。研究表明,翻译文本实为简繁共生的动态系统,其复杂度特征受源语类型、文体属性及测量指标的共同制约,因而多维度交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对简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2025年04期 v.57 609-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 国际语用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85—2023年间国际语用学大会主题透析

    张绍杰;

    语用学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历了探索与确立、开拓与创新、融合与拓展三个阶段。1985—2023年间,国际语用学大会在世界各地已举办过18届。大会不但是语用学研究的风向标,也是透视语用学发展的多棱镜。本文基于各届大会的主题,纵向考察国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结合主要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评述,展示其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向发展的特点,同时根据其历时发展状况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国际语用学大会主题的视角纵观语用学的发展,有助于宏观把握国际语用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促进我国语用学研究与世界同步迈进。

    2025年04期 v.57 623-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书刊评介

  • 《形态学:分布式形态学导论》评介

    赵磊;安丰存;

    <正>Jeffrey P. Punske. 2024. Morphology:A Distributed Morphology Introduction.Hoboken, NJ:John Wiley&Sons. xv+288pp.1.引言分布式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DM)是生成语法框架下的语言学理论分支。该理论基于分离主义思想和词句同构理念,认为词的生成与短语和句子相同,均是由句法操作来完成的。Punske所著的《形态学:分布式形态学导论》一书共12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解形态学(第一至五章),聚焦形态学理论的基础概念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构建(第六至十二章),通过阐释DM理论的相关概念与操作,逐步搭建整体框架。下面首先介绍该书各章节内容,然后进行简要评价。

    2025年04期 v.57 636-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纪念许国璋先生诞辰110周年

    <正>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终身成就奖颁奖会许国璋外语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通知今年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许国璋先生,深入探讨其外语教育思想,表彰在外国语言研究和外语教育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定于2025年11月7—8日在本校召开“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终身成就奖颁奖会暨许国璋外语教育思想研讨会”。

    2025年04期 v.57 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